您的位置:博山信息港 » 博山新闻 » 正文

乡村游:“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留住城里人

信息来源:大众网     时间:2014/4/14 10:38:00     阅览:1772人次
    ■ 记者观察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项季节性特征明显的旅游活动。以春季赏花为起点,乡村游经营业户们往往会忙到这年的十月底。参照往年经验,我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中郝峪村所在的淄博市博山区会在4月10日前后迎来第一批乡村游游客。今年,这个时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
  “因为天气原因,今年的桃花确实开得比较早。但我们村子的客人,可是在那之前就来了不少。”中郝峪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赵胜建翻出电脑里的游客登记表,边指给记者看,边分析道:“除了宣传以及贺年会预热的原因,我感觉,客人对乡村游有了更多向往,期待也提高了。”
  他回忆起前些年的情形:那时,游客来了也就是爬爬山,吃吃农家饭,一举一动,和自己的村子总感觉有些格格不入,和经营户也就是生硬的顾客与卖家关系。这两年不同了,今年尤其明显:不少游客尝试亲手做饭,小孩子也乐意搭把手;“逛农村”那种趾高气昂的感觉少了,体验、享受农村质朴氛围的多了。就像是回到“故乡”:有人热衷于参加农事体验,扑下身子享受种、摘乐趣;有人喜欢到河边抓鱼虾、挖蚯蚓;还有人喜欢拉上熟识的村民结伴散步。
  赵胜建粗略统计了一下,过去住宿和吃饭客人的比例是1:9,现在是1:2;去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在25小时左右,旺季也不过一天半,今年不仅游客数量增长明显,截至目前的这600多批客人,平均停留时间比去年乡村游刚开始那会儿多出4-5个小时。
  停留时间延长,意味着更加丰富的休闲内容的提供。除了蔬菜桂花采摘、有机鱼塘、夜光石谷、真人CS巷战、真人CS野战、休闲露营、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村里还增加了不少夜间项目,比如放河灯、篝火晚会、老电影放映。下一步,赵胜建还想引进一些体验度更强、和乡村文化结合得更紧密的活动。
  在今年二月底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被看作是山东旅游提档升级和培植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赵胜建认为,齐鲁大地广袤的农村,其实是文旅融合一块很好的试验田。而有了今年这个不错的开头,“什么时候能把乡村游做成全年生意”这个徘徊在他心头很久的愿望,似乎也有了实现的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好,乡村游从两季变成全年生意也好,文化都是一块最重要的内容。借用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的一句话,‘花未开,文化常开’嘛!”
  最近,赵胜建正和几个得力助手忙着收集整理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些土谚语,到时在村里主要道路附近标示出来,村里逛一圈,游客就能对这些乡土文化有个基本了解。赵胜建觉得,乡村文化大可不必非得“高大上”,“其实就是能让咱们记得住乡愁的文化!”
  好的想法还有不少,但真要将乡村游做成全年生意,目前最大的阻力也同文化有关。赵胜建说,“大家常夸我们村子的发展理念好,这是因为一群有文化的年轻人把其他村子也有的东西唤醒、表达了出来。但大多数经营户的文化素质还十分欠缺,做起服务来很实在,却无法将与游客交流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尽快用于实际的经营、接待中。”
  配套设施方面的硬伤也必须尽快解决。今年,中郝峪村还留有炕洞或新建有条件的房屋已恢复或翻新炕暖功能,即便天气转凉,游客也能来住下。但因为涉及到用地指标,卫生、消毒、医疗保障方面的设施始终跟不上。最头疼的要数交通问题——一组织大型活动,车就上不来,全堵在山下。“进都进不来,更别说留下了。”赵胜建很无奈地说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 “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留住城里人

网友评论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广告投放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boshan.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